课程名称 |
植物生理学实验
Plant Physiology Experiment |
课程负责人 |
石德成 |
开课学期 |
秋季 |
课程编号 |
LIF403 |
实验类型 |
基础 |
实验类别 |
专业基础 |
实验学分 |
1.5学分 |
实验要求 |
必修 |
适应专业 |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环境科学 生态学 |
实验学时 |
60 |
制定时间 |
2006.12 |
制 定 人 |
颜 宏 |
审 定 人 |
孙晖 石德成 |
一、实验教学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密的科学态度为主,同时也能使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对所有实验项目均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对每一个实验都应做到:明白实验原理,掌握操作过程,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及时完成实验报告。修完本课后,学生应具有独立进行一般性实验及根据研究需要设计或改造某些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序号 |
实验项目 |
实验内容及要求 |
学时 |
实验
类型 |
1 |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
掌握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原理;掌握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正确方法;通过实验正确测得所用材料的组织水势。 |
3 |
基础 |
2 |
根系活力的测定(TTC法) |
了解用TTC法测定根系活力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对植物研究的意义。 |
3 |
基础 |
3 |
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活力的测定 |
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改进实验方案以证明硝酸还原酶是诱导酶。 |
3 |
基础 |
4 |
钾离子对气孔运动的影响 |
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用指定材料完成实验;除指定材料外每人另选择两种以上其他材料进行比较观察并分析其结果。 |
3 |
基础 |
5 |
高等植物光合色素的提取、分离 |
掌握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原理;观察测定叶绿体色素的物理性质;讨论其物理性质的生理意义。 |
3 |
基础 |
6 |
高等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及方法;比较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及a、b比。 |
3 |
基础 |
7 |
叶绿体光诱导荧光强度的测定 |
学习叶绿体制备的方法,掌握叶绿体光化学活性测定的技术。 |
3 |
基础 |
8 |
光合作用离体叶绿体的光还原反应——Hill反应 |
掌握希尔反应的原理,基础希尔反应,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机理。 |
3 |
基础 |
9 |
植物种子生命力的快速测定 |
根据活种子的生理特性,掌握多种快速鉴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和原理。 |
3 |
基础 |
10 |
生长素对植物不同部分的刺激和抑制作用 |
掌握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原理及使用方法;选材料做生长调节剂促进生根的应用实验。 |
3 |
基础 |
11 |
赤霉素诱导a-淀粉酶的形成及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验证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形成的生理作用,掌握对该酶活性定量测定的一般方法。 |
3 |
基础 |
12 |
氮蓝四唑(NBT)法测定超氧物歧化酶(SOD)活力 |
植物的保护酶系统对降低或消除活性氧对植物造成的伤害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将学习测定SOD酶活性的方法, 确定SOD活性与植物抗衰老、抗逆境能力的关系。 |
3 |
基础 |
13 |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学习并掌握小麦萌发期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的原理和操作过程;了解不同淀粉酶活性特点。 |
3 |
基础 |
14 |
植物组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掌握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可溶性糖含量是反映植物碳素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
3 |
基础 |
15 |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掌握花粉人工培养的一般原理及方法;观察、测定硼对两种以上花粉的萌发及其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3 |
基础 |
16 |
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凝胶电泳(垂直平板电泳) |
掌握生长调节剂对单性结实的影响;课外做实际应用实验。 |
3 |
基础 |
17 |
Pro含量的测定 |
掌握盐胁迫处理的方法及一般胁变反应的测定方法;自行设计一实验方案,研究某种植物的抗盐性。 |
3 |
基础 |
18 |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电导仪法) |
掌握低温对植物伤害的机理及主要胁变的测定方法;用电导法测定低温下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3 |
基础 |
19 |
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的影响 |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及方法;用胡萝卜等经典材料进行实际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
3 |
基础 |
20 |
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熟练掌握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方法,进一步认识逆境胁迫与植物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关系。 |
3 |
基础 |
三、使用说明
基本实验技术采用讲授法,具体操作采用统一操作和自选材料的方式。同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空间、时间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资源。
四、考试方式
每次实验学生必须在下课时交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要求、材料方法、具体实验过程及原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与讨论等。实验报告应体现出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素质。
教师上课时应对每个学生的实验原理掌握程度、操作情况、实验态度、创新情况、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等做详细记录,以此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此外也可以通过按指定题目设计并完成某实验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实际实验能力。
以百分制评定成绩,其中实验原理占10%、实验设计占30%、实验技能占30%、实验结果占20%、实验报告占10%。
五、教材(讲义、指导书)
张志良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参考书:
1.朱广廉,钟海文,张爱琴编.植物生理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潘瑞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编.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007/4/23
|